close

在未曾想過要來新疆之前,根本不知道新疆是一個民族如此眾多之地,更不清楚其民族衝突的徵結點為何。正巧趁這次有機會前去之時來研究一下!下面是截取自維基百科資料。

新疆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,共有47個民族成份,其中世居民族有漢族、維吾爾族、哈薩克族、回族、柯爾克孜族、蒙古族、塔吉克族、錫伯族、滿族、烏茲別克族、土克曼族、俄羅斯族、達斡爾族、塔塔爾族13個。解放前,由於反動統治階級長期推行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,帝國主義列強為了侵略分裂中國,竭力挑撥新疆民族關係,製造民族糾紛,造成新疆民族關係複雜,民族矛盾嚴重。

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,新疆開展建黨建政、剿匪反霸和土地改革等運動,各族群眾從政治上、經濟上翻身做主人,從根本上清除了民族壓迫、敵視、仇殺、鬥爭的根基和條件,為建立平等、團結、互助的新型民族關係奠定了政治基礎。在進行社會改革的過程中,各級黨政部門認真宣傳執行黨和國家的民族、宗教政策,強調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,號召少數民族幹部要學習漢文漢語,漢族幹部要學習當地的一種民族語言文字,更改了歷史遺留的、含有歧視或侮辱少數民族的某些地名。對各族幹部、群眾、解放軍指戰員加強民族政策的教育,在漢族幹部群眾中強調要反對大民族主義,在少數民族特別是在少數民族幹部中強調反對地方民族主義。通過一系列措施的實施,平等團結的新型民族關係在新疆得到加強。

為使少數民族真正當家作主,調動各少數民族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,進一步加強民族團結、鞏固祖國統一和實現各民族的共同發展、共同繁榮,新疆在堅持“慎重穩進”的方針下推行了民族區域自治。1955年10月1日,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,標誌著平等、團結、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係在新疆完全確立。

自治區成立5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,全面貫徹落實國家頒布的《民族區域自治法》,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係不斷鞏固和發展,進一步保障了各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權利。各級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幹部的培養、選拔和使用,使一大批優秀的少數民族幹部在各個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。

從上述歷史觀來,新疆的民族過多是其一直無法有效統整的因素之一,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語言、文化、信仰、習慣等,內部無法團結一致,外部又有許多國家蓄意暗中挑撥、意圖分裂中國勢力,導致新疆在2009年發生了75事件,據當時報導,七月五日晚,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發生了打砸搶燒嚴重暴力犯罪事件,截至十日23時,烏魯木齊“七•五”事件死亡人數上升至184人,到十二日,“七•五”事件中共有1680人受傷,據新华网報導說,這些暴力恐怖襲擊案件的罪魁禍首就是境內外“三股勢力”。他們打著宗教旗號,歪曲宗教教義,宣揚宗教極端思想,蠱惑信教群眾,煽動進行所謂的“聖戰”,其目的就是搞亂新疆,分裂中國。他們的行為完全背離了伊斯蘭教的精神,是各族穆斯林堅決反對的。如此的恐怖事件,讓一般人對於新疆之行不免產生怯步,但近幾年中國政府不斷嚴加控管,武警在大街上隨處可見,故想前往旅行的旅客還是可以放大半顆的心,安心前往。

新浪曾在自治區成立60週年北京藝術宮展覽上公佈了新疆最新的人口及民族結構。至2014年,新疆總人口為2322.54萬人。從下表可看到維族人一直是最大宗的族群,而漢族也在逐年攀升比例,其次便是哈薩克族、回族與其他民族。

其中維吾爾族如下圖,人口為1127.19萬,佔新疆人口48.53%,維族以農業為主,種植棉花、小麥、玉米、水稻等農作物,此外還擅長園林藝術。

維族信奉伊斯蘭教。傳統節日有:肉孜節、古爾邦節 、諾魯孜節等。維吾爾族十分重視傳統節日,尤其以過“古爾邦”節最為隆重。屆時家家戶戶都要宰羊、煮肉、趕製各種糕點、炸油馓子、烤馕等。屠宰的牲畜不能出賣,除將羊皮、羊腸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職業者外,剩餘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。過肉孜節時,成年的教徒要封齋1個月。封齋期間,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後進餐,白天絕對禁止任何飲食。肉孜節意譯為“開齋節”。按伊斯蘭教教規,節前一個月開始封齋。即在日出後和日落前不准飲食,期滿30天開齋,恢復白天吃喝的習慣。開齋節前,各家習慣炸馓子、油香、烤製各種點心,準備節日食品。節日期間人人都穿新衣服,戴新帽,相互拜節祝賀。

維族一日食三餐,早飯吃馕和各種瓜果醬、甜醬,喝奶茶、油茶等,午飯是各類主食,晚飯多是馕、茶或湯麵等。以麵食為主,喜食牛、羊肉。主食的種類有數十種。最常吃的有馕、羊肉抓飯、包子、麵條等。維吾爾族喜歡飲茯茶、奶茶。夏季多伴食瓜果。新疆盛產綿羊,由此維吾爾族便有了烤羊肉串的習俗。講究的羊肉串肉質鮮嫩,味鹹辣,孜然的特殊味濃郁。與羊肉串相媲美的手抓飯,也是維吾爾族的傳統風味食品。

維族.jpg

漢族就是我們一般大眾,人口為859.51萬,佔新疆人口37.01%;在此就略過不多說了。

哈薩克族如下圖,人口為159.87萬,佔新疆人口6.88%;其信仰亦是伊斯蘭教;為人以純樸、誠實、直爽、熱情好客而聞名。

哈族人民大部份生活在高山上畜牧,視季節變化遷徒到最適合放牧的牧場,分冬夏牧營地,是標準的逐水草而居,

日常食品主要是麵類食品、牛、羊、馬肉、奶油、酥油、奶疙瘩、奶豆腐、酥奶酩等。平時喜歡把麵粉做成包爾薩克、烤餅、油餅、面片、湯麵、那仁、傑恩特等,或將肉、酥油、牛奶、大米、麵粉調製成各種食品。飲料主要有牛奶、羊奶、馬奶子,特別喜歡馬奶子,馬奶子是用馬奶經過發酵製成的高級飲料。茶在哈薩克族的飲食中有特殊的地位,主要喝磚茶,次為茯茶。如果在茶中加奶,則稱奶茶。典型食品大部分來自畜牧業生產,如:冬肉,馬奶子,奶疙瘩等等。

牧民的生活離不開牲畜。他們主要用牲畜的皮毛作衣服的原料,多用冬羊皮縫製大衣,不掛布面。婦女夏天穿長的花布連衣裙,冬季外罩對襟棉大衣。牧民冬季戴三葉帽,熱天則扎用三角布製的頭巾。女子們最講究帽子。未婚女子頭戴漂亮的花帽,冬天有時戴皮帽。已婚婦女性頭戴方頭巾或白布蓋頭,蓋頭外披白布大頭巾,頭巾左上端上佩帶一件首飾,並戴耳環、戒指和手鐲。哈薩克族人民熱情好客。對來拜訪和投宿的客人給以殷勤招待。

哈族.jpg

回族如下圖,人口為105.85萬,佔新疆人口4.56%;回族是中國分佈最廣的少數民族,在居住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,又稱禮拜寺。

在內地,回族主要與漢族雜居;在邊疆,回族主要與當地少數民族雜居;大都分佈於水陸交通線上,因此經濟文化較為發達。

回族主要從事農業,有的兼營牧業、手工業。回族還擅經商,尤以經營飲食業突出。

回族分佈較廣,食俗也不完全一致。如:寧夏回族偏愛麵食,喜食麵條、面片,還喜食調合飯。甘肅、青海的回族則以小麥、玉米、青稞、馬鈴薯為日常主食。油香、馓子是各地回族喜愛的特殊食品,是節日饋贈親友不可少的。民間特色食品有釀皮、拉麵、打滷麵、肉炒麵、豆腐腦、牛頭雜碎、臊子麵等。

回族.jpg

柯爾克孜族人口為20.24萬,佔新疆人口0.87%;蒙古族如下圖,人口為18.53萬,佔0.8%;滿族2.81萬,佔0.12%;其他民族佔1.23%。

蒙古族.jpg

 

arrow
arrow

    L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